在刚刚过去的中报业绩期里面,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业绩增长普遍稳健,股价也应声向上。但电商领域增长最快的公司却不走寻常路。虽然这家公司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同比增长达到86%,理应是令投资市场满意的增速。然而,公司在业绩电话会上“大暴雷” 。首先表示,由于竞争加剧,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可能会下降;更重要的是,公司未来几年不会进行回购或者分红。
消费行业竞争加剧已经算是中国市场人尽皆知的事实,对未来业绩给出悲观展望以降低投资者预期的公司也不少,所以前两点带来的冲击并不算最大。但公开明确表示不会回购及分红显然是踩了当前市场的尾巴。尤其是,据金融时报报道,这家公司账上的现金达到380亿美元之多,是环球股票市场所有不分红或回购股票的公司中最多的,超出第二名特斯拉现金规模的两倍。如此“铁公鸡”,其股价一周内暴跌三成也不足为奇了。
中国企业股票回购蔚然成风
熟悉中国市场近况的投资者应该可以见到,分红、回购等提升股东回报的操作,已经不再是传统行业的专利。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美团等互联网科技巨头,今年都先后在港股市场进行了巨额回购。这些股价比高峰时期下跌了不少的互联网公司向市场发出股价被低估的讯号,表明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信心。
不单是互联网公司,港股市场今年整体都掀起回购潮。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已经有223家公司实施回购,较去年同期增加83家;合计回购金额达到1804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174%[1]。
从回报来看,有股份回购的公司股价表现也往往较好。标普500回购指数追踪美股市场里面回购比例最高的100家公司的表现。在截至2019年底的20年中,该指数有16年跑赢标普500,20年平均每年跑赢5.5%。
围绕提高股息率的改革
除了股份回购以外,港股和A股分红的公司数目也创新高。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统计,截至8月末,A股市场有677家上市公司公布了一季度和半年度现金分红预案,较去年同期增加了近500家。有480家公司近5年首次实施半年度(季度)分红。科创板亦有80家公司中期分红,公司数量是去年的5倍。
从分红规模来看,国有的银行、能源和公用事业公司名列前茅。国企的分红率一直较民企高。过去15-20年,可以明显见到国企/央企不断提升分红比率。例如,2002财年,中国移动和中海油分别派发盈利的20%和25%作为股息,而2022财年,这两家公司的派息比例提升至了67%和43%。从去年1月开始的新一轮国企改革也重点强调要进一步改善投资者回报。
与积极回购股份的公司类似,慷慨派息的公司股价表现一般也较好。追踪100只分红稳定的大中型公司的中证红利指数,2023年跑赢沪深300指数超过10%,今年年初以来的跌幅也小于沪深300指数[2]。
中国的分红主题还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中国企业的分红率总体处于上行趋势,但是与环球其他市场相比,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过去5年中国企业的股息支付率(dividend payout ratio)是30%,环球平均是48%,欧洲则高达64%。中国的股息支付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印度等亚洲其他市场。但事实上,中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并不比这些市场差。从资本充裕程度看,中国上市公司(除金融业外)资产负债表坐拥18万亿人民币现金,占市值的23%,应该有能力提升派息、分红的空间。
高盛认为,中国的高息主题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自由现金流、降息等因素催化下,红利资产受追捧有机会成为一个长期结构性趋势。
从供给的角度看,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下一个阶段,发展的“质”比“量”更加重要,经济增速预期也会相应放缓。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成长股所需要的估值扩张会更难实现。许多行业产能过剩也令盲目扩张变得更不可取。因此,企业的盈利可以用来提升投资者回报。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人口进一步老龄化,对稳定、可靠收息股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再加上政策的支持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提升投资者回报这一主题未来发展的空间广阔。
[1] 资料来源:Wind,截至2024年8月31日
[2] 资料来源:彭博,截至2024年8月31日
免责声明
这份文件是基于管理预测及反映当时的情况和我们在截至这个日期的看法,所有这些资讯都随时有所变化。在编制这份文件时,我们依赖和假设了所有可以从公共来源获得的资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没有进行独立的验证。本文件中的所有意见或估计全是行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截至这个日期的判断,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
投资基金涉及风险。过往表现不可作为日后表现的基准。阁下有机会损失部分或全部的投资,阁下不应单靠此宣传资料而作出投资决定。每个基金可能有不同的基础投资,并面临许多不同的风险,建议阁下投资前请参阅基金说明书,了解风险因素等资料。阁下如有疑问,谨请与阁下的财务顾问联络及咨询专业意见。此文件由行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刊发及并未经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审核。
本资料提及任何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的目标价格及未来表现预测并不获确保能达至的。投资组合内的现有投资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所讨论的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 有关本文所述特定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的任何提述戓推论并不构成购买, 出售戓持有该行业的证券或该公司证券的建议。请注意任何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的未来表现预测将随时变改并且仅在本资料发布之日为最新的。目标价格只作为所设定目标及并不能视为保证或确认本资料提及的行业的投资、资产或资产类别将来可达至的结果。
中英文版本如有任何差异,概以英文版本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