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进入提升股东回报时代


在刚刚过去的中报业绩期里面,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业绩增长普遍稳健,股价也应声向上。但电商领域增长最快的公司却不走寻常路。虽然这家公司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同比增长达到86%,理应是令投资市场满意的增速。然而,公司在业绩电话会上“大暴雷” 。首先表示,由于竞争加剧,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可能会下降;更重要的是,公司未来几年不会进行回购或者分红。

消费行业竞争加剧已经算是中国市场人尽皆知的事实,对未来业绩给出悲观展望以降低投资者预期的公司也不少,所以前两点带来的冲击并不算最大。但公开明确表示不会回购及分红显然是踩了当前市场的尾巴。尤其是,据金融时报报道,这家公司账上的现金达到380亿美元之多,是环球股票市场所有不分红或回购股票的公司中最多的,超出第二名特斯拉现金规模的两倍。如此“铁公鸡”,其股价一周内暴跌三成也不足为奇了。

中国企业股票回购蔚然成风

熟悉中国市场近况的投资者应该可以见到,分红、回购等提升股东回报的操作,已经不再是传统行业的专利。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美团等互联网科技巨头,今年都先后在港股市场进行了巨额回购。这些股价比高峰时期下跌了不少的互联网公司向市场发出股价被低估的讯号,表明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信心。

不单是互联网公司,港股市场今年整体都掀起回购潮。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已经有223家公司实施回购,较去年同期增加83家;合计回购金额达到1804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174%[1]

从回报来看,有股份回购的公司股价表现也往往较好。标普500回购指数追踪美股市场里面回购比例最高的100家公司的表现。在截至2019年底的20年中,该指数有16年跑赢标普500,20年平均每年跑赢5.5%。

围绕提高股息率的改革

除了股份回购以外,港股和A股分红的公司数目也创新高。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的统计,截至8月末,A股市场有677家上市公司公布了一季度和半年度现金分红预案,较去年同期增加了近500家。有480家公司近5年首次实施半年度(季度)分红。科创板亦有80家公司中期分红,公司数量是去年的5倍。

从分红规模来看,国有的银行、能源和公用事业公司名列前茅。国企的分红率一直较民企高。过去15-20年,可以明显见到国企/央企不断提升分红比率。例如,2002财年,中国移动和中海油分别派发盈利的20%和25%作为股息,而2022财年,这两家公司的派息比例提升至了67%和43%。从去年1月开始的新一轮国企改革也重点强调要进一步改善投资者回报。

与积极回购股份的公司类似,慷慨派息的公司股价表现一般也较好。追踪100只分红稳定的大中型公司的中证红利指数,2023年跑赢沪深300指数超过10%,今年年初以来的跌幅也小于沪深300指数[2]

中国的分红主题还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中国企业的分红率总体处于上行趋势,但是与环球其他市场相比,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过去5年中国企业的股息支付率(dividend payout ratio)是30%,环球平均是48%,欧洲则高达64%。中国的股息支付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印度等亚洲其他市场。但事实上,中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并不比这些市场差。从资本充裕程度看,中国上市公司(除金融业外)资产负债表坐拥18万亿人民币现金,占市值的23%,应该有能力提升派息、分红的空间。

高盛认为,中国的高息主题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自由现金流、降息等因素催化下,红利资产受追捧有机会成为一个长期结构性趋势。

从供给的角度看,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下一个阶段,发展的“质”比“量”更加重要,经济增速预期也会相应放缓。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成长股所需要的估值扩张会更难实现。许多行业产能过剩也令盲目扩张变得更不可取。因此,企业的盈利可以用来提升投资者回报。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人口进一步老龄化,对稳定、可靠收息股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再加上政策的支持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提升投资者回报这一主题未来发展的空间广阔。

[1] 资料来源:Wind,截至2024年8月31日

[2] 资料来源:彭博,截至2024年8月31日


免责声明

这份文件是基于管理预测及反映当时的情况和我们在截至这个日期的看法,所有这些资讯都随时有所变化。在编制这份文件时,我们依赖和假设了所有可以从公共来源获得的资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没有进行独立的验证。本文件中的所有意见或估计全是行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截至这个日期的判断,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

投资基金涉及风险。过往表现不可作为日后表现的基准。阁下有机会损失部分或全部的投资,阁下不应单靠此宣传资料而作出投资决定。每个基金可能有不同的基础投资,并面临许多不同的风险,建议阁下投资前请参阅基金说明书,了解风险因素等资料。阁下如有疑问,谨请与阁下的财务顾问联络及咨询专业意见。此文件由行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刊发及并未经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审核。

本资料提及任何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的目标价格及未来表现预测并不获确保能达至的。投资组合内的现有投资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所讨论的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 有关本文所述特定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的任何提述戓推论并不构成购买, 出售戓持有该行业的证券或该公司证券的建议。请注意任何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的未来表现预测将随时变改并且仅在本资料发布之日为最新的。目标价格只作为所设定目标及并不能视为保证或确认本资料提及的行业的投资、资产或资产类别将来可达至的结果。

中英文版本如有任何差异,概以英文版本为准。

重提外资,中国在考虑什么?


今年的三中全会,很多人提到会后公报频繁提到“安全”一词,认为这是政府把发展重点从经济建设转向国家安全的标志。事实上,“改革”和“开放”这两个词出现的频率远远大于“安全”。另外,公报中出现了一个久违的词——“外资”。第十八、十九届三中全会的公报都没有提到外资。外资重新被鲜明地提出相信是一个值得投资者关注的讯号。

事实上,过去一年,中央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新吸引外资的举措。 2023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外资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提出要从多个角度提升外资在中国的便利化程度和外资对于在中国投资的信心。 2023年10月,在第三届“一带一路”论坛上,政府也宣布会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所有的行业都对外资敞开大门(之前在出版物、中药等领域还有明显限制) 。从方便外商入境的角度,外交部在去年11月宣布对法国、德国、意大利等6个国家实施免签入境,对其他签证申请、过境签证等规定也转向更为宽松。由此可见,三中全会重提外资绝不是空穴来风。在当前经济增长疲软、民间投资低迷的背景下,留住外资、吸引外资的重要性明显上升。

外资在中国过去半个世纪的高速发展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对于开放初期的中国来说,外资代表的是最先进的技术,外资在华投资,也会把建厂、生产、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商业模式都带到中国。而对外资来说,中国不仅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广大的市场,中央和地方政府当时也敞开国门,提供税收优惠,吸引外资流入。最初流入的外资是制造业,逐步扩展到食品、饮料、家电、汽车等消费品行业。中国一度长期居于环球最大的接受外国直接投资(FDI)前位。

2000年之前,中国的外商投资规模年平均增速超过20%。 2000年到2010年,这一速度放缓到了年均10%左右,但是考虑到基数效应,10%依然是很快的增长。 2010年之后,外商投资增速放缓到个位数。而到2023年,中国的外来直接投资出现了1525亿美元的净流出,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相比2022年也下降8%。

事实上,外资撤离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开始。只不过2023年的负增长幅度很大,才开始受到关注。疫情之前,外资转移更多是出于成本考虑——随着中国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上升,全球产业链开始向更加低廉的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转移;疫情之后,外资流出加速,而这一轮外资转移更多是由于地缘政治和产业链安全等战略性因素的考量。

出于成本考虑的外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这部分撤走的外资一般属于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业,低端制造业外移在一定程度也能加速中国的产业升级。不过,中国也不会希望看到制造业过快地外流,因为产业链环环相扣,中国还是希望能保留完备的供应链,低端制造业过快的转移也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

出于战略性考虑的产业链转移源于疫情期间很多西方国家的反思。他们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产业链,关键部分产业链甚至要回流本国。此外,中美摩擦下,美国限制涉华投资,一些外资出于规避风险的目的也会部分撤离。这部分的外资撤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相对更大。

为什么中国政府会重提外资?

中国经济增长减速,而外资在拉动经济中发挥着很大作用。 2022年外企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33%。外企还贡献了1/6的税收,解决了10%的城镇就业人口,同时外企雇员的收入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换言之,这部分人口对消费的拉动也相对较强。

此外,中国的产业链升级也离不开外资企业带来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特斯拉进入中国,在上海建立超级工厂,带动行业竞争,中国的电动车企业也是因为有特斯拉这条“鲶鱼”才能在自动驾驶、续航能力、智能化等领域不断突破。

同时,我们也相信,中国对外资来说还是有吸引的。虽然成本优势减退,但是中国具有全球最完整、成熟、反应最迅速的产业链,也有大量高质素的劳动力。中国市场的竞争环境非常残酷,外资不仅要与国内对手比并研发、质量,也要保证速度。但是中国的市场也很有活力,尖端产业比大部分海外市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虽然经济减速和地缘政治依然会左右外资企业对中国的布局,但当中国政府拿出十分的诚意和努力吸引外资的时候,相信更有机会出现积极变化。


免责声明

这份文件是基于管理预测及反映当时的情况和我们在截至这个日期的看法,所有这些资讯都随时有所变化。在编制这份文件时,我们依赖和假设了所有可以从公共来源获得的资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没有进行独立的验证。本文件中的所有意见或估计全是行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截至这个日期的判断,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

投资基金涉及风险。过往表现不可作为日后表现的基准。阁下有机会损失部分或全部的投资,阁下不应单靠此宣传资料而作出投资决定。每个基金可能有不同的基础投资,并面临许多不同的风险,建议阁下投资前请参阅基金说明书,了解风险因素等资料。阁下如有疑问,谨请与阁下的财务顾问联络及咨询专业意见。此文件由行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刊发及并未经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审核。

本资料提及任何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的目标价格及未来表现预测并不获确保能达至的。投资组合内的现有投资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所讨论的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 有关本文所述特定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的任何提述戓推论并不构成购买, 出售戓持有该行业的证券或该公司证券的建议。请注意任何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的未来表现预测将随时变改并且仅在本资料发布之日为最新的。目标价格只作为所设定目标及并不能视为保证或确认本资料提及的行业的投资、资产或资产类别将来可达至的结果。

中英文版本如有任何差异,概以英文版本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