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芯上海上市看中国科技进展


中芯七月中在上海A股上市,募集了近五百亿元人民币,超过预期一倍有多,其中一部分集资额会用于兴建12吋晶圆生产线,以便量产14奈米和7奈米制程 [1]

普通投资者对14奈米和7奈米可能并没有什么概念,毕竟奈米根本不是肉眼能度量的单位。但就是这头发丝10,000分之一的阔度,决定了一家企业在芯片宇宙的地位。

当前,在环球芯片制造业中,具备高端芯片制造力的企业寥寥无几,拥有7奈米以下制程的代工厂只有台积电和三星2家。中芯的14奈米芯片技术已经在华为手机应用。但是要赶超台积电5奈米、3奈米甚至2奈米的制造水平,目前来看还有相当距离。

为什么关注中芯?

随著美国大选的临近,中美摩擦近期再度升级。而在中美关系的不确定中,有一点相对确定,那就是美国政府制裁中国科技行业的决心。

美国政府禁中兴,禁华为,近期又把矛头指向字节跳动和腾讯。在美国的全面封锁下,打造国产科技产业链对中国而言已是迫在眉睫。而芯片就像是科技产业的心脏。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中国科技业才能实现自给自足,从本质上突破美国的桎梏。

中国科技产业自主化是近20年以来发生的事情。20多年前,中国国内很多产品还要依靠进口供应。例如电梯控制器、激光产生器或注塑机等,但现在大部分类似的中等技术产品都已经能够自给自足。

如中国要从现有水平再向前走一步,就必须在高科技,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当然难度不低,因有很多现存科技,西方国家领先中国多年,手控不同的专利。要了解现有的专利已经困难,如要找路径绕过专利,更加难上加难。

中芯成立初期,其主要人员包括其老板也是来自于台湾台积电,结果台积电在2003年和2006年向美国法院控告中芯窃取专利,而最后台积电获判胜诉,中芯不单要赔偿台积电金钱上的损失,还要停止使用其技术。

中芯要如何赶上竞争对手?

我们在投资的时候常常讲4R原则,4R分别是right business,right cycle,right price和right management。中芯新任联合CEO梁孟松,精于管理,上任300天就把14奈米的良品率从5%提升到95% [2]。这样的领导力显然对中芯的发展大有裨益。

第二,科技行业的核心是人才。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数不少。研发费用占GDP的比例在2018年也已经达到2.19% [3]。但是考虑到中国政策真正开始大力支持科研的时间不长,相对日韩、以色列和欧盟,2.19%的比重也不算高。真正有经验的芯片开发工程师在国内其实还是不够的。

第三,半导体受物理定律影响,电晶体之间的距离不太可能永远缩小下去。台积电现在的技术水平领先中芯大约四至五年,今年第二季已经开始量产5奈米芯片。根据摩尔定律,集成电路的性能每个两年就会翻一倍。但如果摩尔定律走到极限,领先者不能再缩小电晶体之间距离,那么中芯便有时间追上来。不似现在,你向前走两步,竞争对手也向前走两步,难以缩小竞争差距,问题是暂时没有人能说得准摩尔定律极限在哪里。

当然,科技开发的成与败也需靠点运气,例如英特尔的芯片制造技术本来手执行业牛耳,但一个研究失误,最近一年便被台积电超越。台积电现有的领先,也难保不会因为未来一个研究失误,而被中芯或其他的芯片制造商超越。

另一条赛道

中国也完全明白在通信技术产业,后来者要追上去的难度,所以除了投资于需要追上去的科技外,更加要积极投资于新科技,例如电动汽车、人工智能和量子电脑等。因为新科技,中国和西方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便有更大机会可以成为环球领先者。

在汽车行业内,电池占电动汽车成本三分之一,基本上等于传统汽车的引擎。如能控制电池技术,便等于控制了汽车市场。有外媒指出有一家中国公司已经开发出可使用16年或行驶2百万公里的电池[4]

有新技术当然是好事,但有一些很基本机械工程的零部件要创新并不容易,例如转动工具必用的走珠轴承,中国还是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产品的精密度,很多都和材料科学有关,都是经过前人长年累月经验累积摸索出来的,内地工程师也需要长时间钻研,不断试验,才有机会追上来。中国也只是在三年前才摸索到原子笔走珠的制造方法。但只要持之以恆,中国的科技发展在某些赛道最终也能够追上甚至超越其他国家的。         


[1] 资料来源:华尔街日报,截至2020年7月

[2] 资料来源:HKET,截至2020年7月

[3]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截至2020年7月

[4] 资料来源:CNBC,截至2020年6月

免责声明

这份文件是基于管理预测及反映当时的情况和我们在截至这个日期的看法,所有这些信息都随时有所变化。在编制这份文件时,我们依赖和假设了所有可以从公共来源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没有进行独立的验证。本文件中的所有意见或估计全是行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截至这个日期的判断,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

投资基金涉及风险。阁下有机会损失部分或全部的投资。不应单靠此宣传资料而作出投资决定,建议阁下投资前请参阅基金说明书,了解风险因素等资料。过往表现不可作为日后表现的基准。阁下如有疑问,谨请与阁下的财务顾问联络及咨询专业意见。此文件由行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刊发及并未经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审核。

本资料提及任何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的目标价格及未来表现预测并不获确保能达至的。投资组合内的现有投资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所讨论的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 有关本文所述特定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的任何提述戓推论并不构成购买, 出售戓持有该行业的证券或该公司证券的建议。请注意任何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的未来表现预测将随时变改及截至本介绍的日期。目标价格只作为所设定目标及并不能视为保证或确认本资料提及的行业的投资、资产或资产类别将来可达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