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循环与后COVID-19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环球大循环」的动摇

经济学上常常把出口、投资和国内消费比作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在过去40年,出口和投资扛起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重担。出口帮助创汇,使中国有能力购买外国的机器和技术。国内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使交通运输更为便利,对商人而言代表更低的成本。两架马车相辅相成,中国因出口创汇,赚了钱再大力投资国内建设,构成「环球大循环」。在「环球大循环」作用下,中国才逐渐长成如今的第二大经济体。

与出口和投资相比,第三驾马车国内消费发力较迟,保家卫国的能力也落后于两位兄长。但是,过去10年,随着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迅速壮大,家庭收入的不断增加和与之相伴的购买力增长,中国政策制定者逐渐把国内消费提升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主体地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社会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在那个中国国内经济发展还依赖于出口和投资的年代,中美经济之间「友谊的小船」也依然健在。「环球大循环」中,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在国外需求的刺激下蓬勃发展,经济飞速增长,人民生活也因此获得改善;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受惠于中国价廉物美的出口,通货膨胀长期低企。这绝对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体量日益攀升和中美之间GDP差距的收窄,过去几年,美国开始把中国视为其环球霸主地位的最大挑战之一。因此,越来越鹰派的美国政府在科技、贸易、金融等方面给中国设置了诸多障碍,想以此拖住中国狂奔的脚步。此外,随着低附加值产业链逐渐迁往价格更低廉的国家,中国也慢慢丧失了往日世界工厂的地位。毕竟,经济水平提高导致的人工、土地和物料价格攀升,自然而然将中国挤出了低成本生产基地的队伍。而新冠疫情像是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促使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纷纷抬头,更有要把产业链从中国搬走的声音出现。

在此情形下,「环球大循环」格局开始动摇。        

「国内大循环」粉墨登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也深谙当下局势,近些年一直在探索另一条刺激经济增长的道路。而这条道路正指向此前在出口和投资庇护下修生养息的国内消费。

在7月21日和50多家中外企业的座谈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强调了他在5月提出的「国内大循环」发展新格局,指的是中国将会进一步释放国内消费需求,让消费成为继出口和投资以外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1]

为什么选择消费呢?

第一,中国人多。14亿多人口培养了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消费增长的土壤肥沃。第二,增长空间大,中国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只有39%左右,远低于其他东亚国家如日本55%、韩国48% 和台湾52%[2]。第三,中国人日益富有,储蓄率高企,再加上城市中产阶级扩张带来非必须消费品需求的增加,内需这棵树苗的生长获得了额外光照。

水和鱼

中国提出「国内大循环」的概念之后,市场便有担忧,认为中国可能会停止开放。

我们认为,中国的内循环需要外循环的配合和支持。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闭关锁国只能带来国运衰败这一种结局。显然,中国政府深谙以国内循环为主导的风险。调动第三驾马车的潜力从不意味着放弃前两者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而是要让国内国外的循环相互结合,促进中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

对于外资来说,逐渐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改变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如今,中国逐渐褪去了「廉价生产基地」的形象,长成了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消费者市场。当然,「生产基地」和「消费者市场」各有各的优势,难言外资更中意哪边。但对于中国来说,回到廉价世界工厂的状态已无可能也没有必要。不如接受自己作为消费者市场的新身份,这也是当下的政策之选。

事实上,中国消费实力的提升早已发生并有目共睹。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升级,国际投资者间逐渐兴起一种「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指的是因美国关税壁垒的高筑,越来越多外资企业在华制造的商品开始「出口转内销」。而中国国内消费实力的增强也是「内销」得以实现的最主要原因。

摩根士丹利指出,「国内大循环」的真谛是开放,通过释放中国消费的潜力,结合保护知识产权、改善营商环境、减少准入限制,吸引跨国企业把产业链、工厂、店面继续留在中国,分享中国消费市场的蛋糕。

当然,除了以日益壮大的消费者市场身份留住外资以外,中国还有其他优势,包括较强的供应商技术水平,产业链聚集的优势,纪律性强且优质的劳动力等。这些因素合力把供应链留在中国,阻碍了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的脚步。

中国政府在加大国内大循环的力度时,也需要小心平衡其中各项经济因素,其中包括国际贸易和服务账从盈余变为赤字的压力。但中国能调控的板斧还很多,吸引居民把海外消费回流国内便是其中之一。

总之,环球经济和中国就像水和鱼,鱼离开水便会死去,水离开鱼也会慢慢静止,干涸。「国内大循环」和「环球大循环」一起运作,中国和世界才能走向共同成长。


[1] 资料来源:新华网,截至2020年8月

[2] 资料来源:CEIC,截至2020年8月

免责声明

这份文件是基于管理预测及反映当时的情况和我们在截至这个日期的看法,所有这些信息都随时有所变化。在编制这份文件时,我们依赖和假设了所有可以从公共来源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没有进行独立的验证。本文件中的所有意见或估计全是行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截至这个日期的判断,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

投资基金涉及风险。阁下有机会损失部分或全部的投资。不应单靠此宣传资料而作出投资决定,建议阁下投资前请参阅基金说明书,了解风险因素等资料。过往表现不可作为日后表现的基准。阁下如有疑问,谨请与阁下的财务顾问联络及咨询专业意见。此文件由行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刊发及并未经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审核。

本资料提及任何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的目标价格及未来表现预测并不获确保能达至的。投资组合内的现有投资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所讨论的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 有关本文所述特定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的任何提述戓推论并不构成购买, 出售戓持有该行业的证券或该公司证券的建议。请注意任何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的未来表现预测将随时变改及截至本介绍的日期。目标价格只作为所设定目标及并不能视为保证或确认本资料提及的行业的投资、资产或资产类别将来可达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