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会重临吗?


「通胀会重临吗」看似是一个不贴地的题目,疫症目前还在环球肆虐,欧美政府仍在用尽全力防止经济向下沉,大部分投资者都把注意力放在通缩上,通胀从何而来? 但事实上,一部分具前瞻性的经济学家已经看到通胀重临的风险。基金管理人的工作就是要耳听八方,胆大心细,准备充足,大家也不妨听听通胀或再临的理据,之后才下定论。

当大家已经开始习惯不论央行印钞力度大小,通胀依然似有若无的一面倒想法,其实只要细心看,今次美国联储局和政府对刺激经济的做法比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量化宽松更加进取,效果也更加显著。

量化宽松有效吗?

在08金融危机前,央行基本上只会控制短期利率。每当经济下滑时,联储局便会调低联邦基金利率,希望低利率能刺激借贷,增加公司投资或个人消费,从而对经济有所帮助。但问题是公司和消费者不一定有借贷意欲,银行也可能因风险原因不愿意批出贷款,继而影响低利率对经济的推动力量。

所以环球央行在金融风暴之后更进一步,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直接在市场向投资者购买政府债券,推高债券价格,压低利率。这样一来,一方面,投资者因为卖债而增加的现金存量能带动消费。另一方面,现金存量的增加一般也会导致银行存款增加,银行有机会因「水浸」而提高批出贷款的意欲。

不过,理论和实践往往难以相向而行。美联储在2008年到2014年之间实施了三次量化宽松,总资产规模增长了4倍左右,但是飙升的资产负债表对经济增长和通胀的推动效用却不大,商业银行对贷款的态度依然审慎,美国经济也依然疲软[1]

疫症导致美国政策比量宽更宽松

在今次疫症下,美国政策反应看来对比08年金融风暴时更加进取。第一,联储局出手比金融风暴更为快而狠,可能看见量化宽松对通胀影响不大,所以更加放心大胆出击。第二,除了减息以外,今次美国国会主导疫症财政开支,并由联储局全力支持,基本上是政府把钱直接存入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口袋里,不用再被动地等待消费者和公司来借贷。第三,政府透过Paycheck Protection and Main Street Lending Programs直接借出低息贷款,公司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不需要还款,不需再担心银行不愿贷款的问题[2]

这些政策效果可话立竿见影,虽然美国经济大幅收缩,但9月美国M2货币供应同比增速却达到24.2%,这是过去30年以来最高的 [3]

通胀重临?

一些有前瞻性的经济学家也开始担心大幅货币增长会否导致通胀重临,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第一,今届联储局局长处于弱势,过去两年已经不停被总统迫压要他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现在再加上疫症开支计划由国会主导,再由联储局支持,一定程度上,美国联储局的独立性就被削弱了。第二,经济学泰斗佛利民曾经说过「没有东西比政府短期计划更加长期」,经济学家也开始担心政客今次尝过甜头后,在未来也只会不断推出新计划为自己谋取选票,使联储局更难控制通胀。最后,中美贸易战和中西意识形态的分歧越来越大,这或会减慢环球贸易流通量,增加通胀压力。

虽说暂时难以估计通胀回归的时间,但通胀再临的风险确实大幅提高,投资者还是应做好准备。


[1] 资料来源:中航证券,截至2020年7月

[2] 资料来源:美国小企业管理局(US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截至2020年6月

[3] 资料来源:CEIC Data,截至2020年10月

免责声明

这份文件是基于管理预测及反映当时的情况和我们在截至这个日期的看法,所有这些信息都随时有所变化。在编制这份文件时,我们依赖和假设了所有可以从公共来源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没有进行独立的验证。本文件中的所有意见或估计全是行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截至这个日期的判断,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

投资基金涉及风险。阁下有机会损失部分或全部的投资。不应单靠此宣传资料而作出投资决定,建议阁下投资前请参阅基金说明书,了解风险因素等资料。过往表现不可作为日后表现的基准。阁下如有疑问,谨请与阁下的财务顾问联络及咨询专业意见。此文件由行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刊发及并未经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审核。

本资料提及任何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的目标价格及未来表现预测并不获确保能达至的。投资组合内的现有投资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所讨论的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 有关本文所述特定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的任何提述戓推论并不构成购买, 出售戓持有该行业的证券或该公司证券的建议。请注意任何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的未来表现预测将随时变改及截至本介绍的日期。目标价格只作为所设定目标及并不能视为保证或确认本资料提及的行业的投资、资产或资产类别将来可达至的结果。

人民币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吗?


在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后,中国的金融体系率先企稳。财政和货币政策趋向常态化,人民币汇率有序回升。几个月前,市场还在为人民币兑美元是否要跌破7.2而担忧。如今,舆论已经掉转过头,指人民币或将取代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我们认为考虑这个问题言之尚早,简单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便可知,2020年第一季末,美元占全球已分配外汇储备总量的61.99%,而人民币仅2.02%[1]。虽然后者比2016年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的时候增长了近一倍,但与美元份额相比,还是差之千里。

了解历史便可以看到,争取储备货币地位像跑马拉松。2020年这个赛段,人民币表现亮眼。但是想要夺冠,光靠一个赛段的表现远远不够,还需要体能、战术、耐力的配合。对应到货币,就是国力、政策、和时间。

国力是决定因素

国力指经济和政治实力,是别国使用一国货币的信心来源和根本原因。

在经济实力中,经济体量不是唯一的考虑,经济结构也至关重要。假设有一个超大型的农业经济体,虽然其经济体积全球最大,但其货币必难成为储备货币,因为别人拿了其货币后,无法用以购买农产品以外的其他货物,直接影响其货币的实用性。

中国GDP位居全球第二,产业建构完整。疫情带来全球衰退,美国第二季GDP按年下滑-32.9%,同期中国却逆市增长+3.2%[2][3]。从进出口数据可见,虽然疫情之下各国产业链要与中国脱钩的言论甚嚣尘上,但现实是中国的出口增长已经连续6个月超过预期,8月更是录得按年增长近+10%[4]。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不断上升,如果剔除石油,美国的贸易逆差接近历史新高[5]

根据普华永道(PwC)的报告《2050年的世界》,30年后,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6]。当然,成为老大的路上必然是潜伏着不少豺狼饿虎,苏联和日本就是前车之鉴。所以,虽然中国将来可能短暂超车,但终究能不能赢得马拉松仍有待观察。

政治实力主要是政治体制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在战乱国家,执政者朝令夕改,就很难让人对其货币产生信心。中国虽然政体与西方国家不同,但是政治环境和平,政策的连贯性、可预期性高,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应也算是加分项。

政策

首先,储备货币国的资本市场要够深和广,有足够金融资产来吸收资金回流。最近几年,中国金融开放稳步推进,沪港通为外资流入中国股票和债券市场打通任督二脉。市场内部,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的改革把新兴科技创新企业推上历史舞台。增加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层次。

其次,要有开放的资本账,资金能自由进出。拥有其货币之人不可以有一刻怀疑,其资金会否被锁在其国之内不可以流出。美元、日元和欧元等货币就属于这种自由流动、自由兑换的货币。显然,由于众多因素,人民币目前还不具备这个特性。

时间

从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储备货币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储备货币的延续性——一旦成为储备货币,就不是一时三刻能改变。

英镑可算是19世纪下旬和20世纪初的储备货币,虽然其部分价值建基于金本位,但同时其世界经济实力和制度当时也受到其他国家人民肯定,使英镑能成为环球交易货币。

19世纪尾,美国经济规模超越英国,但英镑在二次大战前仍然是国际交易货币。直到英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其经济实力受到严重打击。再加上美国本土不受两次大战所影响,经济实力已经远远抛离欧洲。所以在二次大战后期,由美国领导下而成立的环球新经济秩序,美元才正式成为国际交易和储备货币。

当前,中国经济实力离美国还有不少差距。哪怕是明日即可赶上美国,人民币也要等上一些时日才能“上位”。

近期人民币走强

虽说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言之尚早,但人民币在过去几个月确实有转强趋势,主要推动因素是新冠疫情后不断扩阔的人民币收支顺差和中美利差,以及强劲的出口表现。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非银行部门跨境资金净流入127亿美元,境外投资者净增持境内债券210亿美元,高于历史平均水平[7]。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经济领先全球复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美利差不断扩阔,对外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

货币印得越多,单位货币的价值就越低。央行资产规模基本上反映一国货币数量。人民银行资产从2014年到现在基本上维持不变。而反观美国联储局,在无限量化宽松(QE)和不计后果地购买资产政策下,其资产规模从2020年3月份的4.2万亿美元迅速飙升至5月末的7万亿美元以上,不到三个月时间,涨幅达到80%左右2。虽然此举避免了流动性风险转化为金融风暴,但是印钞机大开,显然不利于维持美元汇率。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当今世界,钞票不一定需要真的印出来。央行在市场上购入债券或股票等后,再把从账上创造出来的现金,经过电子通路存入卖家户口作为结算。卖家不论是企业或个人投资者,从回报角度都不愿意持有现金。多了的现金定会用来购物或再投资,从而对经济产生刺激作用。虽然全程都只是数字记帐,没有真的「印钞」,但对经济影响的结果却和开动印钞机一样。

总括而言,人民币在短期内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机会暂时看来不大。但如中国能维持健康的经济发展和相对稳定的货币政策,人民币跟其他货币比较,保值能力和国际化程度应会较强。


[1]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截至2020年9月

[2] 资料来源:新浪财经,截至2020年9月

[3] 资料来源:新华社,截至2020年9月

[4] 资料来源:HKET香港经济日报,截至2020年9月

[5] 资料来源:金融时报,截至2020年9月

[6] 资料来源:英国广播公司(BBC),截至2020年3月

[7]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截至2020年9月

免责声明

这份文件是基于管理预测及反映当时的情况和我们在截至这个日期的看法,所有这些信息都随时有所变化。在编制这份文件时,我们依赖和假设了所有可以从公共来源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没有进行独立的验证。本文件中的所有意见或估计全是行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截至这个日期的判断,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

投资基金涉及风险。阁下有机会损失部分或全部的投资。不应单靠此宣传资料而作出投资决定,建议阁下投资前请参阅基金说明书,了解风险因素等资料。过往表现不可作为日后表现的基准。阁下如有疑问,谨请与阁下的财务顾问联络及咨询专业意见。此文件由行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刊发及并未经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审核。

本资料提及任何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的目标价格及未来表现预测并不获确保能达至的。投资组合内的现有投资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所讨论的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 有关本文所述特定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的任何提述戓推论并不构成购买, 出售戓持有该行业的证券或该公司证券的建议。请注意任何行业、证券或证券类别的未来表现预测将随时变改及截至本介绍的日期。目标价格只作为所设定目标及并不能视为保证或确认本资料提及的行业的投资、资产或资产类别将来可达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