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大循環與後COVID-19時代中國經濟的發展


「環球大循環」的動搖

經濟學上常常把出口、投資和國內消費比作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在過去40年,出口和投資扛起了中國經濟增長的重擔。出口幫助創匯,使中國有能力購買外國的機器和技術。國內投資,特別是基建投資,使交通運輸更為便利,對商人而言代表更低的成本。兩架馬車相輔相成,中國因出口創匯,賺了錢再大力投資國內建設,構成「環球大循環」。在「環球大循環」作用下,中國才逐漸長成如今的第二大經濟體。

與出口和投資相比,第三駕馬車國內消費發力較遲,保家衛國的能力也落後於兩位兄長。但是,過去10年,隨著中國城市中產階級的迅速壯大,家庭收入的不斷增加和與之相伴的購買力增長,中國政策制定者逐漸把國內消費提升到了促進經濟增長的主體地位。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社會從內部結構和外部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那個中國國內經濟發展還依賴於出口和投資的年代,中美經濟之間「友誼的小船」也依然健在。「環球大循環」中,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在國外需求的刺激下蓬勃發展,經濟飛速增長,人民生活也因此獲得改善;另一方面,西方國家受惠於中國價廉物美的出口,通貨膨脹長期低企。這絕對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但是,隨着中國經濟體量日益攀升和中美之間GDP差距的收窄,過去幾年,美國開始把中國視為其環球霸主地位的最大挑戰之一。因此,越來越鷹派的美國政府在科技、貿易、金融等方面給中國設置了諸多障礙,想以此拖住中國狂奔的腳步。此外,隨著低附加值產業鏈逐漸遷往價格更低廉的國家,中國也慢慢喪失了往日世界工廠的地位。畢竟,經濟水平提高導致的人工、土地和物料價格攀升,自然而然將中國擠出了低成本生產基地的隊伍。而新冠疫情像是壓在駱駝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疫情導致的經濟衰退促使各國的貿易保護政策紛紛抬頭,更有要把產業鏈從中國搬走的聲音出現。

在此情形下,「環球大循環」格局開始動搖。           

「國內大循環」粉墨登場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國的政策制定者也深諳當下局勢,近些年一直在探索另一條刺激經濟增長的道路。而這條道路正指向此前在出口和投資庇護下修生養息的國內消費。

在7月21日和50多家中外企業的座談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再次強調了他在5月提出的「國內大循環」發展新格局,指的是中國將會進一步釋放國內消費需求,讓消費成為繼出口和投資以外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1]

為什麼選擇消費呢?

第一,中國人多。14億多人口培養了一個巨大的內需市場,消費增長的土壤肥沃。第二,增長空間大,中國國內消費佔GDP的比重只有39%左右,遠低於其他東亞國家如日本55%、韓國48% 和台灣52%[2]。第三,中國人日益富有,儲蓄率高企,再加上城市中產階級擴張帶來非必須消費品需求的增加,內需這棵樹苗的生長獲得了額外光照。

水和魚

中國提出「國內大循環」的概念之後,市場便有擔憂,認為中國可能會停止開放。

我們認為,中國的內循環需要外循環的配合和支持。歷史經驗也告訴我們,閉關鎖國只能帶來國運衰敗這一種結局。顯然,中國政府深諳以國內循環為主導的風險。調動第三駕馬車的潛力從不意味著放棄前兩者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而是要讓國內國外的循環相互結合,促進中國下一階段的經濟增長。

對於外資來說,逐漸增長的國內消費市場改變了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如今,中國逐漸褪去了「廉價生產基地」的形象,長成了一個具有競爭力的消費者市場。當然,「生產基地」和「消費者市場」各有各的優勢,難言外資更中意哪邊。但對於中國來說,回到廉價世界工廠的狀態已無可能也沒有必要。不如接受自己作為消費者市場的新身份,這也是當下的政策之選。

事實上,中國消費實力的提升早已發生並有目共睹。隨著中美貿易戰的升級,國際投資者逐漸興起一種「在中國,為中國」戰略,指的是因美國高築關稅壁壘,越來越多外資企業在華製造的商品開始「出口轉內銷」。而中國國內消費實力的增強也是「內銷」得以實現的最主要原因。

摩根士丹利指出,「國內大循環」的真諦是開放,通過釋放中國消費的潛力,結合保護知識產權、改善營商環境、減少准入限制,吸引跨國企業把產業鏈、工廠、店面繼續留在中國,分享中國消費市場的蛋糕。

當然,除了以日益壯大的消費者市場身份留住外資以外,中國還有其他優勢,包括較強的供應商技術水平,產業鏈聚集的優勢,紀律性強且優質的勞動力等。這些因素合力把供應鏈留在中國,阻礙了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的腳步。

中國政府在加大國內大循環的力度時,也需要小心平衡其中各項經濟因素,其中包括國際貿易和服務賬從盈餘變為赤字的壓力。但中國能調控的板斧還很多,吸引居民把海外消費回流國內便是其中之一。

總之,環球經濟和中國就像水和魚,魚離開水便會死去,水離開魚也會慢慢靜止,乾涸。「國內大循環」和「環球大循環」一起運作,中國和世界才能走向共同成長。


[1] 資料來源:新華網,截至2020年8月

[2] 資料來源:CEIC,截至2020年8月

免責聲明

這份文件是基於管理預測及反映當時的情況和我們在截至這個日期的看法,所有這些資訊都隨時有所變化。在編制這份文件時,我們依賴和假設了所有可以從公共來源獲得的資訊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並沒有進行獨立的驗證。本文件中的所有意見或估計全是行健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截至這個日期的判斷,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

投資基金涉及風險。閣下有機會損失部分或全部的投資。不應單靠此宣傳資料而作出投資決定,建議閣下投資前請參閱基金說明書,了解風險因素等資料。過往表現不可作為日後表現的基準。閣下如有疑問,謹請與閣下的財務顧問聯絡及諮詢專業意見。此文件由行健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刊發及並未經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審核。

本資料提及任何行業、證券或證券類別的目標價格及未來表現預測並不獲確保能達至的。投資組合內的現有投資可能有也可能沒有所討論的行業、證券或證券類別, 有關本文所述特定行業、證券或證券類別的任何提述戓推論並不構成購買, 出售戓持有該行業的證券或該公司證券的建議。請注意任何行業、證券或證券類別的未來表現預測將隨時變改及截至本介紹的日期。目標價格只作為所設定目標及並不能視為保證或確認本資料提及的行業的投資、資產或資產類別將來可達至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