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在肺炎疫情中跑贏全球的兩個原因


2019年11月,當一種起因不明的肺炎剛剛出現在中國中部城市武漢的時候,沒有人會預料到這個之後被命名為COVID-19的病毒,會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內造成一場導致全球四百萬人感染、三十萬多人死亡的大型流行病[1]。這種致人死亡的冠狀病毒不僅給公共衛生體系造成了巨大衝擊,而且導致全球經濟進入完全停擺的狀態。為了防止病毒的人際傳播,全球領導人紛紛宣佈封國封城,關閉工廠和餐館,出台旅行禁令和社交疏離政策。這些減少病毒傳播的措施同時也把全球經濟帶入了衰退。

作為最初的疫情中心,中國為自己嚴格的隔離措施付出了沉重的經濟代價。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GDP同比收縮-6.8%,為1992年北京開始公布GDP數據以來的最低點[2]。幸運的是,隨著疫情的初步受控,中國正在重新站穩腳跟。而環球很多國家還在和不斷上升的死亡人數和低迷的經濟鬥爭。

我們看到一些跡象顯示,中國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第一個走出衰退的國家。雖然挑戰仍然存在,因為環球經濟體緊密相連,中國也不可能獨善其身。但是我們相信目前有兩個因素,分別是疫情上的先進先出和中國政府實質性、慎重而有針對性的刺激措施,為中國經濟在全球衰退的雨季中撐起了一把保護傘。而美國經濟預計到2021年第四季才能完全恢復[3]

先進先出

2008年的環球金融風暴起源於次級貸款市場,最後演變為金融體系的一場大型危機。與2008年相比,這一輪肺炎疫情引發的衰退似乎更深。因為隔離措施帶來的停擺直接對實體經濟造成重創,包括全球供應鏈,原油消費,公司盈利,教育系統和居民生活等等。所以,環球經濟衰退的深度主要取決於病毒的演變和隔離措施維持的時間,而不是金融體系。

在對冠狀病毒的防控方面,中國為自己爭取了一個不錯的成績。為了減緩病毒的傳播,中國在一月末出台了全國範圍內大規模的隔離措施,直到三月初習近平主席訪問武漢之後才有所鬆動。

在隔離措施方面,許多國家用軟性社交疏離取代了中國的全面封城措施。不得不承認,嚴格的隔離措施把中國本國的經濟拖入了2月的停滯狀態,對短期經濟發展影響較深,但是這一輪嚴格的隔離措施也幫助中國領先世界走出了經濟衰退的叢林。

實質性、慎重而有針對性的措施

肺炎疫情導致的停擺激發了環球主要經濟體不斷出台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支持經濟。美國率先宣布降息,隨後推出了不限量、開放式的QE(量化寬鬆),包括購買公司和市政債券,以及規模高達2.3萬億美元的救市措施,主要用於刺激經濟[4]

儘管美國政府的慷慨解囊似乎有望阻止經濟危機的發生。但是數萬億美元的經濟救助計劃預計將把財政赤字推高至歷史高位。截至目前,美國政府批准的救市方案已經把本年度赤字率增加到了GDP的18%,這是194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如果另外1.25萬億美元的刺激計劃再出台,則可能把赤字率進一步擴大至GDP的24%[5]。在政府支出增加的同時減稅,這將為美國政府的資產負債表帶來壓力,巨大的債務最終也要由未來的美國人來償還。

相對而言,中國出台的刺激政策更加適度。與美國政府在三月疫情爆發之後立即出台的密集救市措施不同,中國政府的刺激措施分成了幾個階段,分別為不同階段的主要經濟問題紓困。

在過去的幾年裡,中國政府發行了許多專項債,用於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專項債的配額在3月進一步擴大,作為刺激政策中的一環。財政政策方面也更加積極有為,包括為全國3000萬中小企業提供更多價格相對低廉的信貸,這些中小企業佔中國GDP的60%,稅收的一半[6]。為了幫助他們抵禦財務困難,中國央行在4月初將農村和小城市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下調了一個百分點,從而為中小企業釋放了560億美元的流動性[7]

到了4月,由於病毒的環球傳播對中國的出口產生了負面影響,政府出台了更多措施刺激國內需求。例如發行可以用於餐飲,購物,旅行和娛樂等場所的消費券。大量發放的消費券有助於消費者信心的增長。在勞動節假期期間,主要零售商的日銷售回升明顯,比清明節(4月初的假期)顯著增長+32%[8]

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的刺激政策給中國留下了許多後遺症,因此汲取了經驗的決策者們在制定措施時變得更加謹慎,避免出台大水漫灌的局面。由於是次的刺激政策更具紀律性和針對性,我們預期將不會給市場帶來水漲船高的溢價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投資中國時需要更加謹慎而深入的選股,因為並非所有投資都能帶來好的回報。對於像我們這樣的選股者,這是一個相對有利的背景。我們的資產集中在由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領導的具有競爭力的創新型公司中。年初至今,在經濟前景不確定的情況下,這其中的大多數公司已經證明了自己擁有較強的抵禦市場波動的能力。


[1] 資料來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截至2020年5月

[2] 資料來源: Business Insider,截至2020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3] 資料來源:摩根士丹利研究部,截至2020年4月;Haver Analytics,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摩根士丹利研究部估算

[4] 資料來源:CNBC,截至2020年4月

[5] 資料來源:摩根士丹利研究部,截至2020年4月;東亞銀行,美聯儲,美國歷史數據,摩根士丹利研究部估算

[6] 資料來源:南華早報,截至2020年5月

[7] 資料來源:彭博,截至2020年4月

[8] 資料來源:瑞士瑞信銀行,截至2020年5月;商務部

免責聲明

這份文件是基於管理預測及反映當時的情況和我們在截至這個日期的看法,所有這些資訊都隨時有所變化。在編制這份文件時,我們依賴和假設了所有可以從公共來源獲得的資訊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並沒有進行獨立的驗證。本文件中的所有意見或估計全是行健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截至這個日期的判斷,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

投資基金涉及風險。閣下有機會損失部分或全部的投資。不應單靠此宣傳資料而作出投資決定,建議閣下投資前請參閱基金說明書,了解風險因素等資料。過往表現不可作為日後表現的基準。閣下如有疑問,謹請與閣下的財務顧問聯絡及諮詢專業意見。此文件由行健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刊發及並未經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審核。

本資料提及任何行業、證券或證券類別的目標價格及未來表現預測並不獲確保能達至的。投資組合內的現有投資可能有也可能沒有所討論的行業、證券或證券類別, 有關本文所述特定行業、證券或證券類別的任何提述戓推論並不構成購買, 出售戓持有該行業的證券或該公司證券的建議。請注意任何行業、證券或證券類別的未來表現預測將隨時變改及截至本介紹的日期。目標價格只作為所設定目標及並不能視為保證或確認本資料提及的行業的投資、資產或資產類別將來可達至的結果。